南華團隊駐村學做九重炊,打響大林慢城、慢食名聲

【記者許姮瑩/嘉義縣大林鎮報導】
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義和社區,有一項傳統甜點「九重炊」,由於作法繁複耗時,加上鄉村地區人口外移,社區高齡化,面臨傳承危機。為此,南華大學師生團隊駐村學做九重炊,並於五月二十九日特別舉辦成果發表會,將九重炊的製程SOP標準化,並觀察紀錄傳統爐灶與現代火爐製作上的差異,這次更一別過往,加入同學們創意,製作出鹹的九重炊。
大林鎮長黃貞瑜表示,「九重炊」是義和社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,是大林人記憶中的家鄉味,希望透過與大學合作推廣,讓大林鎮「慢城」、「慢食」的名聲更加響亮。
義和里里長簡國坤和妻子劉麗雪帶領里民打拚社區營造,劉麗雪正好是當地少數學會做九重炊的中生代。做一次九重炊要耗費十二小時,從磨好米漿,再將米漿分九次炊到火候剛好,能層層緊實黏住,過程完全手工且天然製作。
「九重炊」,又名九重粿或九層粿,劉雪麗表示,有別商家以現成蓬萊米粉做原料,義和社區志工媽媽們必須早起磨米漿,分別加入白糖和黑糖,先舖上一層炊煮,膨發後再鋪上另一色,交疊出九層厚度和熟度一致的糕點,過程中火候的控制是成功關鍵,好在社區還有達人傳授,再現兒時甜味。
九層粿是由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傳入,為體會先民困苦表達對食物珍惜之意,在傳統閩南有「一包、二圓、三甜、四麻、五龜、六粽、七嗦、八米糕、九重粿、十芋、十一篩、十二黍及十三咸(鹹)」歌謠流傳。另外一說,「九重」在民間和趨吉避凶有關,早期只在重陽節這天,集結村落裡的民眾,磨米做粿,因此取名為「九重」炊。
義和社區內不只保存著特殊的九重炊糕點技藝,由於位處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,多日照特色,使稻作生育情形勻稱,更能提高稻穀稔實,所生產的優質白米飽滿香Q,長久以來一直享有好口碑,更是台梗十六號米的故鄉。義和社區也地處昔年大林糖廠五分車的必經之地,目前周圍由舊五分車鐵軌改成的腳踏車道,是大林鎮慢活首推的必遊景點之一。
另外,宗教慶典活動及民俗表演藝術也是義和社區的著名特色,社區中的民俗團如獅陣,每逢佳節慶典皆會看見他們演出的身影,其中勤習堂醒獅團,在該社區已傳承五十多年,為目前嘉義縣舞獅團最整齊和活力的一團,為社區重要特色。
義和社區是一個人文生態薈萃的好地方,南華大學與該社區多次進行服務學習合作,進而將在地的歷史、文化加以推廣、發揚光大,激勵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社區服務、關心地方發展,藉此拓展不一樣的視野,希望不只能達到服務社區,傳達三好理念,更寄望能協助發揚社區特色。


- 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,或大意內容相同、類似的文章
- 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相關之內容
- 發言涉及攻擊、侮辱、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、社會正義、國家安全、政府法令之內容,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
- 請勿以發文、回文等方式,進行商業廣告、騷擾網友等行為,或是為特定網站、blog宣傳,一經發現,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
- 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,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、報導或相關連結
- 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
- 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,且未經證實、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、不實謠言等
- 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(圖片)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、商標、專利等權利;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,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,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